查看: 5|回复: 0

中西方两性文化与审美意识(转载)

[复制链接]

主题

帖子

5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5
发表于 2024-10-12 04:57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文化总是人创造的.离开了人,就无所谓文化。但“人”又总是有特定性别角色的,换句话说.没有抽象的人,只有具体的男人和女人。
  既然如此,作为人的创造物的文化,便自然地烙上了男人和女人的生命与人格之印迹,也便有了两性文化。
  但男人和女人又是有区别的.这种区别即来自于自然界,也来自于人自己所创造的文化。
 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。米德有一著名的论点:“两性人格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致.”。
  男女两性创造了文化.文化又反过来创造着男女两性。
  它或者使男人更具“男人气”,使女人更具“女人气”。或者使男人具有“女人气”使女人具有“男人气”,或者使男人与女人都具“男人气”,或者使男人与女人都具“女人气”.  总之.“所谓的男人气和女人气是社会性产物”.,
  正是在这里。“文化”深刻地改变了“自然”.或者说,它创造了新的“第二自然”.创造了高于自然的美。
  世所公认.中西方之间有着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。这两大文化如同两条大河.从历史深处各自的源泉中涌出,然后并驾齐驱,各领风骚地奔流向前。尽管有时两条大河有所碰撞和交融,但终究还保守着各自的本色与风貌。
  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之“谜”。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中西文化的迥然独异.但既然“文化”是由男人和女人创造的,同时文化又反过来塑造着男人和女人.那么,男女两性之间的某种组合关系.某种结构模式,有可能是中西文化之不同的真正“谜底”。
  当然.文化的分野也带来了中西审美意识的差异。这一差异的根本似也在中西两性文化的不同模式中,因为说到底.审美意识不过是“文化”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。
  第一节母权文化与阴柔之境
  世界上恐怕很少民族有像我们中国人这样崇拜母亲了。大凡歌颂、赞美最崇高、最神圣的事物,我们总喜欢把它比作“母亲”;大地是母亲,故乡是母亲.祖国是母亲,人民是母亲,党是母亲·等等·却很少听到有人把它们比作父亲的·这跟酉方文化就有所不同。在西人的心目中,最崇高最神圣的事物.不是母亲,而是父亲。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是“天父”.基督教中的上帝是“圣父”.上帝派在人间代它管理众生的人是“教父”,教父的头儿叫教皇.教皇的地位远远高于世欲的皇帝.后者是教垒凭上帝的名义任命的。但在中国,皇帝是至高无上的.中国有佛教.起初佛教徒曾限皇权进行了一场地位之争.也就是“沙门”该不该“敬王者”的问题,后来“沙门”还是跪拜在“王者”的脚下。不过,中国的皇帝尽管地位至上,但却又叫“天子”。何谓“天子”?《说文》中说:“古之神圣人母,感天而生子,故称天子。”也就是说.在天子之上,还有个“神圣人母”在那儿扭立着,但却没有“人父”;神圣人母所感之“天”也不叫“天父”,因为“天”在古代文化中不是人格性存在.而只是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的对象,是一种神秘的自然力。因此.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是“神圣人母”.因为她就在“天子”身边.就在天子背后,或者说,就在夭子的人伦情感里。这种关系,不光体现在天子那里,实际上也体现在每位中国人身上。母亲的形象相对于父亲,更加深刻更加久远地“活”在中国人的生命里、血液里、灵魂里和梦想里。海外游子常说的一句话是“叶落归根”。“根”在哪里?“根”就在祖国、在故乡、在家园那里.在作为这一切之象征的母亲那里,或千脆说,在作为文化人格的母亲的怀抱里和子宫里。这是真正神圣的所在,是肉身的安息地,是灵魂的栖息所,是生命之本。种族之源.人伦之根.存在之归。
  老子说:“浴神不死,是谓玄札。玄扎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.绵绵呵若存,用之不苗。”。浴.此处作“谷”,但不是一般的谷地,而是指澳谷.即有水的山谷。古代常以澳谷来比拟女性生殖器官.《大效礼·易本命》中说:“丘睦为牡,猫谷为化”。高诱注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中“邱陵为牡,猫谷为化”一句说:“邱陵高敞.阳也.故为牡.努谷为污下,阴也.故为牡。”周予同先生亦曾指出:“中国古代常以地、月亮、溪谷为女性的性器官.而加以崇拜。”①这也就是说.在古人眼里,丘陵因其高凸之态,而为阳为牡,即为男根之表征,溪谷因其低洼之势,而为阴为化,即为女根之表征。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黑沙盒子       http://www.heishabox.com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| 招贤纳士 | 友情链接 | 客服中心| 网站地图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